1999年,我从西北兰州考上了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地相隔3000多公里,两地没有直达列车,每年寒暑假都要从北京中转,单程坐在火车上的时间超过两天两夜,买票难、速度慢、体验差是我当时对铁路最深刻的印象。
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以350km/h的速度正式开通运营,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后让我振奋不已,幻想着从我的家乡到我求学的城市能开通这样的高铁,我就可以在10小时内回家。
2009年,求学十年后我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的专业为自动测试与控制,很多身边的同学都去了通信、军工、高校等单位,当时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正好去学校招聘,了解到这家单位是中国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龙头企业,回想起每次我做火车时的各种窘境,考虑到未来中国高铁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依然决然的加入到了铁路行业。
加入中国通号之后,经历了中国高铁建设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高铁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十年,高铁建设初期,列控系统中的底层核心安全计算机平台都引进自欧洲企业,技术升级和对外出口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在公司的组织下由我带领团队完成了该项产品的完全自主化,摆脱了国外企业的制约。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开始负责的公司全部列控系统的底层硬件自主开发任务,解决了一系列高铁列控装备的自主化难题。2020年12月,搭载全套自主化列控装备的合安高铁正式开通;2022年3月,搭载上述成果的匈塞高铁开通,中国高铁列控装备首次达到欧洲标准、融入欧洲路网。中国高铁列控技术最早都是学习、引进欧洲技术,匈塞高铁的开通,是中国在列控技术方面由欧洲引进到再次反向出口至欧洲的一个里程碑,我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为此骄傲和激动。这些成绩,是深入贯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成果,也是我个人服务于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漫长求索的过程中我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铁道科技二等奖一系列荣誉的获得,是我奋斗足迹中最美的勋章。
202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每年都有新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我们的团队,我是一名80后,看着90后、95后、甚至00后开始踏上工作岗位。尽管每个人的择业都有不同的原因和诉求,但不变的还是他们对交通和铁路事业的热爱、与企业和国家共成长的渴望,新的时代让青年人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期待着国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下变得自立富强,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