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发明专利“列车运行控制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列控系统”(专利号:ZL201010272925.3)斩获中国专利银奖。
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开展评选工作,是我国专利领域最高奖项。该奖项不仅强调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还要求专利解决领域内的关键性、重要性技术问题,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次获奖专利原创性解决了列控制式兼容性、高速被控对象安全控制和复杂路网环境适应性难题。以该专利为核心,中国通号围绕高速铁路的“大脑与神经中枢”——列控系统,申请获得了包括车载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同时获得欧洲专利局授权,构建高铁列控系统专利池,夯实运行控制安全、加强核心专利互补、增强创新竞争优势,扩大企业技术领先优势。
基于该项核心专利技术形成的系统装备广泛应用在我国3万公里高铁线路上,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国高铁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以该专利为核心的系列发明专利还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铁、磁悬浮、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交通应用,也可应用于厂矿或码头,还可推广应用至海外跨国、跨地域铁路联运等场景,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通号不断加大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内外的专利布局,特别是信号领域的核心自主技术,高铁列控的安全控制技术,下一代列控和区域协同运输服务系统等战略前瞻技术。近几年专利年申请量均在800件以上,年增长率超30%。为支撑国际业务拓展,开展了匈牙利、塞尔维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主要海外目标市场专利分析和布局工作,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超过100件,为高铁“走出去”保驾护航。
中国通号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近三年来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1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3项,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和优秀奖2项,体现了国家对中国通号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充分肯定。
后续中国通号还将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布局力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目标!
获奖专利情况:
专利名称:列车运行控制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列控系统
专 利 号:ZL201010272925.3
发 明 人:刘岭,崔俊锋,郝晓燕,张国振,张波,何祖涛
专利权人: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内容:
列控运行控制系统是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之一,被业界认为是高速铁路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由于信号制式兼容性问题,传统的跨线运行需要在线路边界停车,司机手动切换控制装置,对于仅装备单制式的情况甚至需要更换机车,严重影响运输效率。研究适用于混合路网安全高效的列控系统技术就成为了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中国高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且挑战更大。规划之初,中国高铁就设计了不同的等级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中国高铁路网规模和复杂度世界之最,此外中国跨区域运输需求巨大,停车切换带来的运输效率和用户体验难以接受。本专利针对复杂混合路网的安全高效的列车运行控制,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形成三大技术创新。
首先,克服两种列控制式在信息传递介质、方式、报文定义,以及移动授权和安全防护机理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首创兼容不同列控制式跨线不停车运行的控制方法。
其次,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大,高速列车运行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大,所涉及的线路、气候、施工、地理等因素复杂对列控系统动态适应要求,创造性提出适应复杂路网条件及多型列车运行工况的控车曲线方法实现网络级高效运行。
最后,针对高铁运行速度高、切换区域小,跨线运行列车控制时间苛求、安全苛求、可靠性苛求,创新提出高可靠、高安全的瞬态双向信息可信交互技术,实现两个等级的可信信息交互和精细控制。
专利填补了国内外复杂路网列车控制应用空白,支撑的CTCS-3列控系统装备市场占有率第一,占行业内超过90%市场份额。系统装备运行于我国3万公里高铁线路上,累计运行超23亿公里,支撑高铁网络安全运行。应用本专利技术的CTCS车载设备直接经济效益超70亿,带动高铁CTCS列控系统装备经济效益达数百亿。
该专利技术将继续支撑中国高速铁路“八纵八横”网络化运营,适应城市群及都市圈发展多种轨道交通方式协同运营需要。此外,专利支撑的系统及装置,正在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海外线路实施,产品获TSI(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产品支持。